您的位置:首页>民 生

龙马潭这位“百岁潮人”微信网购玩得嗨,他的长寿秘诀是什么?

来源:​龙马融媒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7日 11:29

采访百岁老人杨政,源于泸州本土作家白鸽的推荐。他说:3月1日,老人刚过99岁生日,过了99岁,在民间就算‘百岁老人’了。这位‘百岁老人’和别的老人不一样,你们可以去看看。”

3月19日下午,川江都市报记者来到位于龙马潭区迎宾路附近的一个小区,车一进大门就有人过来询问。当得知是来采访“百岁老人”的,一位热心的中年妇女主动为记者带路。

“你们都晓得这位‘百岁老人’啊?”“晓得!老人家身体好得很,他还会网上购物呢!”对于一位即将百岁的老人来说,身体好已经是难得的评价,这个年纪的老人还“网上购物”,着实让人有些难以置信。

因为和老人提前电话联系过,电话的那头,老人思维清晰,且听力正常。记者推门进去时,老人正在看电视里播放的斯诺克台球比赛。老人说,这个他喜欢,一看能看大半天。

 老人平时喜欢在网上看文章

杨政退休后,开始疯狂学习,跳舞、摄影、钓鱼、桥牌、斯诺克……每一样都学得很认真。“为了学习钓鱼,我参加了钓鱼协会,钓鱼杂志也买了好多;关于桥牌,我写的心得体会都有好几本;学摄影,我都是买的专业相机……”

杨政老人80多岁开始学习用电脑网上购物,90多岁学会用微信。老人指着沙发上的一个坐垫说,这个就是他在网上买的。当时自己不小心把尾椎骨摔伤后,怎么坐都不舒服,在网上研究了好久才买了这个坐垫。“手机看久了累,我就在电脑上看。这个手机也是刚换的,主要是用来看有意义的文章。”

说起自己的长寿秘诀,杨政想了想说:“我也没想到能活这么多年,做人要乐观,想开点,管他呢!”

老人的屋里还放着一台麻将机。说起打麻将,老人笑着说:“前几年我打麻将还多魁(厉害)的呐!现在我有些糊涂了,就很少打麻将了。”

临别时,记者提出和老人自拍一张,见记者“咔咔”拍了几张后,老人缓缓地说:“拍照也是有讲究的。你深吸一口气,眼睛注视镜头,再微笑,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应该不会太差。”

有人说,每位“百岁老人”都是一部活着的历史。那杨政老人都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他与众不同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老人向记者讲述以前的故事

历史上日寇轰炸泸州

白塔街的家被炸没了

杨政的祖父杨兴芝在清朝光绪年间从陕西移民到四川,先后落脚乐山、宜宾。杨兴芝在宜宾的一家当铺当学徒,后来东家见这个学徒诚实守信、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泸州的当铺分店当掌柜(经理)。民国初年,杨兴芝经营有方,在泸州商界风生水起,当过泸州商会会长。

杨政,1925年出生在泸州的白塔街7号(即今治平路)。当时的白塔街商店林立,是泸州繁华的商贸街道。杨政出生时,家里的条件是极好的,他记忆中白塔街的家被称为公馆,他在这里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时代。

但一切的美好都在1939年9月11日“戛然而止”。即便已经过去80多年,杨政仍记忆犹新,那一年他14岁,在位于小市上码头的江阳中学读初中。

“那天日本人的飞机又来了,我当时在小市这边上学,这边炸得没有城里凶。后来母亲跟我说,当时家里已经起火了,无法从门跑,他们是从晒楼跳窗户、翻墙才逃了出来,祖母摔伤后第二天就去世了。”杨政说,这次事件后,一家人成了难民。

据记载,1939年9月11日上午9时许,日寇出动30余架重型轰炸机分三批空袭泸州,在白塔寺、会津门、枇杷沟、南极子、皂角巷等处投掷炸弹200余枚,其中重磅炸弹、烧夷弹(燃烧弹)数十枚。这是泸州被日机轰炸最为惨烈的一次,此次轰炸被地方史学家称为“九一一惨案”。

杨政回忆说,“九一一惨案”之前,因为日本人多次轰炸泸州,家里已经考虑搬到弥陀去,没想到家还没搬完,白塔街的家就彻底没了。

读书生涯幸遇好老师

度过人生中最难忘时光

杨政母亲的娘家在弥陀,当时泸州的学校多在北城,日机多次狂轰滥炸后,许多学校荡然无存,杨政只好休学随母亲去弥陀乡下。这时的杨政绝对不会想到,此时的弥陀已经相当热闹。

自1939年夏起,泸县女中、泸县中学和四川省重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下称重庆高工校)三所大中学校,为避日机轰炸先后迁入弥陀“镇子上”办学。

杨政的舅舅毕业于四川大学堂,当时因兵荒马乱赋闲在弥陀老家,后被泸县中学聘为国文教师。舅舅去当老师后,自然考虑到家里还有个休学的外甥,随后杨政便进入泸县中学读书,开始初中高中共计6年的读书生活,而这也成为杨政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杨政一直很感恩自己遇到了好老师,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自己还能享受到这么难忘的校园生活。在这里,他读过曹雪芹的《红楼梦》,巴金的《家》《春》《秋》,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黄昏时分,毕业于四川大学英语系的杨乾芸(音)老师,会带着学生在长江边桂圆林散步,给他们讲曹禺的戏剧《雷雨》《日出》《原野》……

那是1946年,学校里排演话剧《原野》,杨政饰仇虎。杨政回忆说,话剧《原野》的演出轰动了泸县中学校园,也打开了学生们的心扉,特别是思想上日渐成熟的高中生们,他们在思考:“我们不也是生活在这样的‘原野’上吗?我们该怎样走出这扭曲人性的‘原野’?”

此时的杨政不仅积极参加话剧的排练演出,身材高大的他还是学校男篮“来龙队”的主力队员。1944年春,爱国将领冯玉祥来到弥陀,并到“镇子上”向三校师生作精彩演讲,动员大众捐款捐物,支援抗日前线。迄今,杨家大院的墙壁上还留有标语“抗战必胜”“实行三民主义”等。杨政回忆说“:我当时就在演讲现场。”

1947年6月,杨政考入重庆北碚相辉学院经济系,即四川财经学院的前身。老人谦虚地说:“我当时学习得不踏实,只能进一个不太正规的大学。”

解放后参加征粮剿匪等工作

子女在外地他选择留在泸州

进入大学后,杨政加入了共青团,并带队在重庆参与示威游行,后被迫回到泸州。回到泸州后,杨政四处打听共产党的消息,当得知共产党的队伍已经来到分水岭了,他和一批进步学生主动去和部队汇合。解放后,杨政曾参与征粮剿匪。

1954年,在泸县供销社工作的杨政和毕业于成都光华大学的妻子刘美莲结婚,并生育了三个女儿。不幸的是,妻子在73岁时因患白血病去世。如今,杨政的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已经去世)都在外地,老人不愿离开泸州,选择和一个远房亲戚住在一起,对方负责照顾他。

“我的外孙在华西读了14年,外孙女读的西南交大,现在他们都发展得很好。”杨政骄傲地说,他选择留在泸州,是因为在泸州能见到自己的妹妹、同学,还能偶尔参加市上组织的老干部活动。

杨政的卧室里东西非常少,最醒目的是他和妻子的合影以及床头放着的妻子单人照。“前几年我把书都捐出去了,该处理的东西我都处理了,只剩下这几张照片。”杨政说。

厨房里飘出来一阵香味,那就是老人多年以来的晚饭:小米、玉米、百合、酸枣仁熬的粥。“早上吃面包、鸡蛋、牛奶和粑粑,中午我们都吃好的,晚上我就吃这个。”杨政说,他中午要求做好吃的,牛肉、羊肉、海鲜都可以,但晚上他坚持吃杂粮稀饭。


记者手记

这个“百岁老人”真是“非同一般”

这一次采访的“百岁老人”真是“非同一般”。

 老人修改记者写的稿件

首先,老人全程独立接受采访。此前很多次采访百岁老人,很多信息要靠子女或者陪同人员的回忆补充才能获得。但这一次不一样,杨政老人不仅耳聪目明,而且思维清晰,说起半个多世纪前的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其次,老人退休后开始学习各种技能。很多人在退休后都会感觉自己老了,但老人的经历却证实,只要你想学,什么时候都不算晚。老人学习跳舞、钓鱼、摄影、桥牌等,还在80多岁学会了网上购物,90多岁学会微信聊天,既丰富了晚年生活,也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

再次,老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按理说,杨政老人的人生也算是一路波折,但老人自律好强、乐观大度、从不抱怨。他衣着干净整洁,不挑食却讲究营养搭配。

最后是老人的严谨。记者成稿后将稿件通过微信发给杨政老人,却忽略了手机字体太小的问题,最终将稿件打印成纸质版经老人审阅后才定稿。这也是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年龄最大的“审稿人”。

 《川江都市报》3月27日三版推出相关报道。


来源:川江号

编辑:汪静 责编: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