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以大熊猫为旗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研支持和人才支持,2023年9月,大熊猫学院在西华师范大学正式挂牌。2024年学院面向四川、山东、新疆和云南四个省(自治区)首批招录50名学生,大部分名额集中在四川。
除了“上课撸熊猫”的大熊猫学院之外,四川近年来上新的不少专业让人“耳目一新”。西南交通大学今年开设了全国唯一的“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专业,准备跟“高精尖”的半导体死磕到底;西华大学2023年开设了“增材制造工程”专业,俗称3D打印,融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加工与成型技术等,是一个多学科技术交叉的行业;四川师范大学也在2022年度新增“健康服务与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健康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不误。
高校本科专业调整瞄准的是未来,打造高规格人才的“筑梦工厂”。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自从2018年首批35个本科人工智能专业点设立,至今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已经达到了533所。而智能海洋装备、生物育种技术等新增专业则聚焦国家战略,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有学院院长说得很“直白”,开设新的专业“力求培养一批跨行业未来领军人才”。
“专业”虽然不能定义未来,但学校应该为学生思考未来。学生们走进校园,心系的是就业,挂念的是发展。高校铺就的,应该是学生们未来的就业之路。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国家发展,是民生之本。高校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应该注意的是,从高校角度,新增专业也需要把控“风险”。有些专业的“时髦”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高校不能“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针对学校的优势师资、课程和硬件设施,对于新专业、新领域进行仔细评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要让新的专业“今天设置,明天撤销”,最终成为一场闹剧。
图据绵阳科技城新区
从学生角度,被理想的专业招录只是“师父领进门”,更多的还是“修行靠个人”。把对研究对象的喜爱转化成专业主义研究,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巴黎奥运会之后,有一个词条火了:奥运冠军也要卷科研。而大熊猫学院的新生们,恐怕也不只是天天“撸猫”,科研必须走起。学院新生涉及的专业学习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动物营养、动物疾病等专业课程。
想要“专业撸熊猫”,也不仅仅是“卷科研”,它还是一个“体力活”。按照大熊猫学院院长廖文波的说法,单就野外调查研究,也不是给“花花”们顺顺毛那么轻松。从“竹子理论”到“当铲屎官”,学生们不仅要深入竹林实地考察,还要参与竹叶采集等“体力活动”,还可能会在野外捡拾、触摸、分析大熊猫的粪便,研究它们的各种行为。众所周知,大熊猫常年活动的地点不是深山老林,就是海拔较高的地区,想要追上熊猫,恐怕同学们有空还得在健身房撸撸铁。
许多高校如今不只卷专业,各式各样的通识课程也充满了创意。让同学们在“挣学分”的同时,也能通过高质量的课程,学习到许多专业之外的知识。四川大学的《中华文化才艺》课上,学生们可以弹古琴、射箭,还可以讨论“亚文化”;通识课《生命哲学:爱、美与死亡》是一次深刻的“死亡教育”,学生们翻窗都要进去听。电子科技大学“网红”老师微积分讲座堪比演唱会,甚至要提前一天占座。说不定一些选修课还能有意外惊喜,教学的老师也许就是某位世界冠军。
进入高校对于许多同学来说,就是进入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也许会担心,也许会彷徨。但大家要相信,专注专业本身之余,注重提升自身修养、审美情趣,扩大眼界。只要保持信心并付出努力,学校与学生必定会双向奔赴,在未来的征程上携手前行。
编辑/马艳琳 责编/谢梦 审核/姜明
编辑:汪静
责编:刘健
审核:朱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