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万千气象看四川

万千气象看四川 | 从旧石器遗址到唐宋摩崖石刻造像 四川资阳赴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8日 15:57

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

9月11日,“万千气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采访活动走进资阳市。

当天,中、省媒体记者采访团先后前往乐至县文化艺术中心、资阳濛溪河遗址、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和圆觉洞景区,实地探访乐至川剧的传承,走近距今约5万至7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挖掘现场,了解唐宋摩崖石刻造像的保护和数字化展示利用。

资阳濛溪河遗址。

无乐不成班到川剧委培生 

前辈寄言传承更要练好基本功

上午11时许,在乐至县文化艺术中心,一批年轻面孔正在排练,挥马鞭、耍花枪、翻跟头、舞水袖等川剧动作应接不暇。

“这就是我们的川剧委培生。”乐至县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李海东介绍说,其单位前身是乐至川剧团。而乐至川剧最早出现于民国初期,属“资阳河”川剧艺术流派的杰出代表,集昆、高、胡、弹、灯戏五种声腔为一体,最有名的技巧为变脸、吐火、水袖等,在业界有“无乐不成班”的美誉。

2023年4月,乐至川剧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单。2023年11月,乐至川剧再次迎来高光时刻,创编排演的折子戏《劝夫》在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报演出中荣获三等奖。

资阳濛溪河遗址微型“博物馆”内。

与此同时,为有效解决川剧传承断代瓶颈。2020年,乐至县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启动定向委培川剧人才工程计划,经专业知识初试、表演能力面试、集中体检,最终招收录取23名川剧定向委培生,开展4年制中专川剧表演、器乐专业培训。如今,19名年龄符合要求的首批委培生得以“出道”,即将正式成为乐至县文化艺术中心的专业演职人员。

当天,记者注意到,在排练室的角落,59岁的熊宗强正默默注视着这批新生力量。他出生在一个川剧世家,其外公、父母均是川剧演员。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其也走上了这条路。1979年12月,熊宗强考入当时的乐至县川剧团川剧艺训班,学习表演艺术(主攻丑角)。而在获奖的《劝夫》演出中,他扮演了主角邱元瑞。

如今,熊宗强已是资阳市级非遗传承人,这批川剧委培生也让其感到后继有人。他提到,乐至川剧之所以能发展到现在,也得益于在继承优秀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剧团大胆改革创新。如把川剧元素融合到歌舞当中,形成了让人耳目一新、极具地方特色的川歌舞,还探索了方言话剧、小品、快板、谐剧、三句半等多种表演形式。

而作为前辈,熊宗强也表示,尽管时代在变,乐至川剧的形式也在变,但不变的是对基本功的要求。“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将川剧更好地传承下去。”

乐至川剧委培生正在进行日常练习。

一场洪水冲出旧石器遗址 

或将助力破解“资阳人”之谜

濛溪河遗址位于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乐阳桥村,沱江支流濛溪河中上游。2021年9月,一场洪水冲垮河岸,一段约5万至7万年前的古老记忆被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2022年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所团队对遗址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截至目前,遗址共出土石制品、动物化石、骨器、木器、植物类遗存等数千件。2024年1月,濛溪河遗址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当天14时许,记者在濛溪河遗址看到,考古挖掘现场安装有一块巨大顶棚,远处写有“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等白色大字。

“这个遗址全要素遗存比较齐全。”濛溪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执行领队程应杰介绍说,濛溪河遗址是罕见的同时发现有大量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的旧石器时代综合性遗址,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有丰富植物遗存的遗址,是旧石器时代物质遗存和相关行为要素最丰富全面的遗址之一。

中德双方合作研究保护的安岳圆觉洞景区释迦牟尼佛造像。

如从生产工具上,发现石、骨、木等所有材质的工具,是罕见的早期加工利用有机质材料的实证。从生活对象中的动物遗存上,发现象、犀牛、熊、牛、鹿、猕猴、鱼、龟、蛇、蛙、鸟、豪猪、竹鼠等至少30多个种类,包含大中小、水陆空、食肉食草类等几乎所有大类型的动物。而从植物遗存上,发现从树木到果实、种子等。

程应杰还特别提到濛溪河遗址中发现有在石器、骨骼甚至可能在植物上出现的刻划痕迹,这对探讨技术与认知能力发展、现代人起源扩散等关键问题提供了珍贵的信息。另外,还有用火、切割等其他行为。“比如我们在同一区域内,发现了炭化木头和烧过的剑齿象的上下颌。”

记者注意到,在现场展板上的一张地图上,还标注有“资阳人”遗址的位置和距离。

“距濛溪河遗址大约35公里。”程应杰提到,“资阳人”头骨化石出土发掘是由于成渝铁路的施工,当时并没有其他遗存,而濛溪河遗址或将从文化背景方面提供研究支持。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数字化赋能提供全新体验 

中德专家携手保护安岳石刻

9月2日,省民政厅发布关于纳入省级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拟定名单的公示,其中资阳市安岳县入选“千年古县”。荣耀的背后,则有当地丰富的摩崖石刻造像等资源。

据悉,安岳石刻“古多精美”,现存唐宋摩崖石刻造像10万余尊,经文近40万字,有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是中国晚期石窟高峰、中国南方石窟的典型代表,居于“上承龙门、下启大足”的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之乡”。

当前,安岳县正全力实施“石窟+”三大组团工程,做强做优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其中,“石窟+数”组团,就是依托圆觉洞景区,着力打造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

“目前,这个项目主体建设已基本完成,内部的装修进度已达到15%,”四川石窟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富华提到,安岳境内石刻造像多,但点位较分散。而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项目以圆觉洞4A级旅游景区为中心,运用数字化手段整合当地十余处精美石窟资源,设置有两座数字体验馆、一座球幕影院以及一处沉浸式电影空间,打造集石窟数字保存、展示、利用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在带动当地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能满足游客一站式观摩全安岳石窟造像的需求,项目预计将在2025年1月投入使用。

圆觉洞景区离上述项目建设现场并不远,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博物院二级研究馆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韦荃提到,同年召开的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第11次会议上,中德双方同意拓展合作领域,将四川安岳石窟保护研究纳入新的合作项目,而圆觉洞景区的释迦牟尼佛造像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叫《圆觉洞十号窟保护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前后做了4年,德国出了6个方案,我们出了4个方案。”

“石窟保护整体其实很难,迟早有一天会消失。”韦荃说,石窟保护数字化要先行,如一尊造像完成数字化后,其所有的病害可以精确到厘米级,能准确发现有多少处开裂、空鼓、龟裂等,每一处的面积是多少,这是人工不能办到的。“希望通过在安岳石窟保护研究,为南方石窟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给子孙后代有一个交代。”

来源:封面新闻

编辑:汪静

责编:刘健

审核:朱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