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俊伶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印发《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四川将聚焦森林的“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功能,在全国率先开展“森林四库”建设,高水平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
《实施方案》明确,到2030年,全省森林面积达到2.65亿亩,森林蓄水能力达到1000亿立方米、年产“林粮”2000万吨,林业综合产值达到1万亿元,森林碳储量达到10亿吨,实现四川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打造“天府森林四库”,四川具体将如何实现?
蓄水于山
建长江黄河上游“绿色天然水塔”
四川是森林资源大省,全省林地面积3.81亿亩、居全国第一,森林蓄积18.9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四。
聚焦“天府森林水库”打造,《实施方案》突出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两大任务。
具体来看,四川将实施长江上游干支流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四川盆周山区生态修复工程。以横断山区水源涵养、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土保持为重点,在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等重点流域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在岷山-邛崃山、大巴山、明月山等区域,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
此外,还要加强退化天然林修复。尤其以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重点,对株数密度不合理、森林健康问题严重的林分,采取抚育间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全面提升天然林涵水保土的功能。到2030年,实现保护修复退化天然林2000万亩。
藏粮于林
构建多元化森林食物供给体系
去年底,省政府印发《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实施方案》,着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切实维护粮食安全,“向森林要粮食”已成为四川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路径。
核桃、橄榄油、茶油、竹笋、松茸、椿芽等均为四川特色“林粮”。针对“天府森林粮库”打造,《实施方案》明确,要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方面,《实施方案》针对核桃、油橄榄、竹笋、油茶等特色品种给出开发重点,提出以川产道地药材分布区为重点,调整优化杜仲、黄柏、厚朴、乌梅等木本药材布局。
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具体包括大力发展林下种植,适度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引导林区群众适时、适度开展林下野生菌类、野生药材等林特产品采集。到2030年,实现全省年产菌类200万吨以上,建成森林药材规范化基地200万亩以上。
摇钱于树
推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2023年,四川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5200亿元,全省林草生态旅游综合收入近1900亿元。
立足森林产品变商品、资源变资本、价值变产值,《实施方案》提出,大力培养木、竹、林产化工、苗木花卉、生态旅游康养等业态,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木竹产业是四川打造“森林钱库”的优势之一。根据《实施方案》,要推进木材资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鼓励发展集成材、科技木、高性能木质重组材等新型木材产业。通过实施“以竹代塑”行动,积极开发竹日用品、竹建材、竹家具等产品,巩固拓展竹浆纸一体化发展优势。到2030年,全省竹浆及造纸产能分别达到300万吨、200万吨。
森林旅游康养产业的发展重点为提质升级。具体来看,包括突出培育大熊猫、大峨眉、大九寨、大香格里拉等生态旅游品牌,布局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环线。到2030年,全省生态旅游康养产值达到3300亿元。
固碳于木
增强森林固碳增汇功能
四川林草碳汇潜力巨大。通过在全省各地启动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预计至2025年底,四川林草碳汇试点单位将开发碳汇项目30个,开发规模约960万亩。
围绕森林碳汇功能和碳储量增长,在增加森林面积、扩大森林碳容量同时,还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灾害防控,减少森林碳损失和碳排放,巩固森林碳存量。根据《实施方案》,四川将聚焦重点生态区域,实施国土绿化综合项目,实现到2030年,完成国土绿化项目营造林200万亩的目标。
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变现”是关键。四川将聚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碳普惠机制建设,拓展区域性林业碳汇消纳渠道;探索完善“林业碳汇+生态司法”修复等模式;向创新林业碳汇金融机制等方面发力。到2030年,全省林业碳汇项目包装规模超过3000万亩,森林碳库生态价值转化体系基本形成。
编辑:汪静
责编:刘健
审核:朱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