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国务院批复:赋予成都更高的城市定位,更强的城市功能!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2日 19:56

关注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10月12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罗旭刚、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建军、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胡斌、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董建华出席发布会并发言。

图片

9月27日

国务院批复了

《成都市国土空间

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发布会上

对《规划》进行了简要介绍

一、《规划》基本情况

《规划》统筹市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是全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成都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成都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然资源部、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坚定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国家使命,坚持世界眼光、时代特色、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人为本、共建共享、节约集约、内涵发展,组织编制了《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图片


二、主要内容和创新

(一)城市定位和目标

《规划》确定成都城市性质为“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愿景为“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发展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二)强化空间底线管控,优化公园城市空间格局

《规划》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明确到2035年,成都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3.9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416.64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96.61平方千米;划定城镇开发边界2361.20平方千米。同时,划定了地质灾害防治区域、洪涝风险控制线、通风廊道、历史文化保护线和能源矿产资源保障线。

《规划》提出保护“两山两区”、发展“两翼三轴”的平行带状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保护“一带十五园百片”的耕地利用格局,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守护“两山、两网、三环”的生态格局,建立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超过5000米海拔高差形成的多元自然地貌和生物多样性。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推动市域空间结构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

《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立足成都都市圈,整体谋划极核城市功能,立足省域“五区共兴”发展格局,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站位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肩负使命担当。

图片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

(三)提升城市整体功能,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

《规划》全域统筹“三中心一基地”核心功能空间布局,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提升城市竞争力。

统筹“西部经济中心”核心功能空间布局。《规划》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为目标,顺应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规划》统筹谋划了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科技、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空间。

统筹“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空间布局。《规划》秉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理念,协调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空间布局,明确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核心,以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牵引,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做强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和高品质功能服务平台。

统筹“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核心功能空间布局。《规划》增强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的支撑作用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加快构建对外交往新格局。规划构建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建强中西部面向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和中西部陆港主枢纽,构建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

统筹“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功能空间布局。锚定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规划全力保障工业用地空间,稳固工业空间总量和布局。

图片

↑成都科创生态岛

(四)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

《规划》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建立蓝绿交融的全域公园体系和三级绿道网络,创新“公园+”布局模式,城市居民可就地就近享受优质生态资源,让城市更加美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统筹布局重大公共服务及功能型设施,强化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空间供给,构建15分钟生活圈,让城市更加温暖。突出“七大特征、九大场景”,打造未来公园社区,让城市更加和谐。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绿色交通系统,让城市更加便捷。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韧性,统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更加安全。健全全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高水平建设“三城三都”,塑造“望山观水、透风见绿、簇群错落”的公园城市空间形态,让城市更具魅力。

图片

↑在成都遥望雪山

(五)健全空间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

《规划》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城市精明增长。系统推进存量土地开发利用,积极探索“工业上楼”,差异化开展老旧居住区、低效商业区、低效工业仓储区等区域改造,划定地下空间利用重点开发片区,加强地下空间功能复合、分层利用,围绕轨道站点,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坚持以信息化赋能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发挥“多规合一”优势,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国土空间与自然资源全域、全要素的数字化管理。

下一步,将在四川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措施,有力有序推动《规划》实施,将空间规划蓝图变为公园城市实景图。

记者问答

成都如何更好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本轮《规划》落实了哪些新理念新要求?在四川省“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区域战略背景下,成都如何更好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罗旭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成都是“公园城市”首提地,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城市实践和人民城市理念的城市表达。成都本轮《规划》全面落实了新理念新要求。一是强化国家战略落地,构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格局。《规划》基于成都实际,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通过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二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成都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地位重要。《规划》整体保护龙门山、龙泉山、岷江、沱江等生态资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与城市系统,严守各类空间底线,多维度保障安全发展。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规划》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城乡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系统布局园中建城、城中有园的蓝绿开放空间,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

图片

↑兴隆湖畔,西部(成都)科学城

四川省委提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本轮《规划》认真落实有关要求,从更大尺度、更广范围谋划成都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从四个层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成渝层面,引领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聚焦“双核引领、双圈互动”,优化成都核心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推动成都东进,稳步推进龙泉山东翼发展,高水平建设四川天府新区,与重庆共同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省域层面,增强五大经济区协作能力。《规划》分别明确了成都与五大经济区在产业、通道等方面的协作重点,着力共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如与川南经济区共同打造南向开放门户、与川东北经济区共同发展清洁能源、与攀西经济区共建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共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成都平原经济区层面,促进一体化发展。《规划》强调充分发挥成都极核带动作用,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龙泉山东侧产业走廊,建设成德绵眉乐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快铁路公交化运营,完善公路交通网络,共同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成都都市圈层面,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规划》提出全面提升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水平,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和高质量的创新共同体,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共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成都有哪些具体规划举措?

四川发布记者:国家批复成都要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明确了成都的城市性质和四项核心功能,成都有哪些具体的规划举措?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胡斌:国务院批复的这版总规,赋予了成都更高的城市定位、更强的城市功能,描绘了更美的发展蓝图,带来了更多的重大利好,为成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一是坚定扛起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使命。成都是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交汇点。《规划》通过构建战略通道体系、客货运枢纽体系等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对青海、西藏等地区的战略保障,立足全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完善创新体系,支撑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构建,提升对外交往能力。我们将充分发挥“双机场双枢纽”门户优势和向西向南开放前沿区位优势,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进一步巩固扩大产业基础良好、创新资源富集、市场腹地广阔的优势,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在推进“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中建设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不断构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格局。

图片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图片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二是全面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国家赋予成都“三中心一基地”的核心功能,为成都提升城市能级,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做强西部经济中心,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以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引导产业发展方式变革,以先进制造业产业功能区为承载,培育凸显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的产业集群,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以“一核多极”的现代服务业空间为支撑,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能级提升;以主要商圈为依托,建设“一区一特色”的分级分区商圈体系。做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以“一核四区”为承载,高水平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科创企业孵化园和未来产业孵化器,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和成果产出能力。做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紧抓国际国内双循环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加快培育对外交往聚集地。强化航空枢纽货运中转功能,加密重点市场航空货运航线,以“两场一体”协同运营,打造中西部面向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核心,打造中西部陆港主枢纽。做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推动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定位精准、运营高效、功能复合、支撑有力的产业园区,全力保障工业用地空间,稳固工业空间总量。

图片

↑成都国际铁路港

成都大运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都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对成都城市发展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们牢记嘱托,将坚持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规划》如何体现公园城市特色?

中新社记者:国家赋予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使命,本轮《规划》如何体现公园城市特色?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董建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六年来,成都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开展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的系列工作,并充分融合到本轮《规划》中,“公园城市”理念正从人居理想绘成现实答卷。

图片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宏观层面形成“公园化格局”。《规划》着力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以水网、绿道和生态廊道串联全域公园,形成绿色生态基底,以1275平方千米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绿心,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使城市成为“大公园”;同时着力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通过187平方千米的环城生态区、第二绕城高速公路田园生态区、两级通风廊道以及条形公园引绿入城,在龙泉山东西侧分别形成带状、扇叶状组团化空间形态。

中观层面创新“公园+”布局。《规划》坚持绿色生态是最优质资产、生态产品供给是最普惠民生的理念,创新“公园+”布局模式,依托城市绿色公共空间集聚城市服务功能,营造“公园+”开放舒适的生活街区、“公园+”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公园+”富含活力的工作场所等,让城市居民就地就近享受优质的生态资源,实现生态价值利用最大化。

微观层面营造公园式场景。《规划》凸显公园城市的生态、美学、人文、经济、生活、社会价值,通过营造多元空间场景,形成可进入、可参与、可感知、可阅读、可欣赏、可消费的高品质空间体验。如推动街道空间从道路红线设计向沿街U型空间一体化设计转变,开放沿街建筑退距空间,促进人情味和街坊感回归,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街区空间场景;推动河道滨水空间“车退人进”,促进滨水空间生态价值转化,引导公共功能结合滨水空间布局,营造水润天府的滨水空间场景。

实施方面有哪些安排部署?

新华网记者:公园城市空间蓝图非常美好,下一步《规划》实施方面,有哪些安排部署?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董建华:国务院批复要求“维护规划严肃性权威性”“做好规划实施保障”。成都将在四川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的指导下,全力做好本《规划》实施工作。

一是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市、县、镇三级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夯实国土空间治理基础。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实现全域全要素管控,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

二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守牢各类安全发展的空间底线,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统筹协调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各专项领域的空间需求,从源头破解空间利用矛盾,实现空间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总体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上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

三是构建高效的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体系。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建成覆盖全域、动态更新、上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依法依规及时落地,更好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我们相信,通过本轮《规划》的实施,成都将更好发挥引领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担当好“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使命,持续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城市名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

编辑:汪静

责编:刘健

审核:朱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