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文化中国行

什么?四川小孩哥都会“变脸”?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1日 14:54

图片


初出茅庐的小孩哥,一入坑就遇上大师般的导师?这不是修仙小说,也不是武侠传奇,而是神奇四川的川剧传承。

舞台上,“10后”小孩哥、小孩姐唱川剧,声音尽管稚嫩,但一唱一吟已有底蕴;招式虽还很青涩,但起承转合间已能把控全场。可别小瞧这群毛头小孩,来头可不小,正是川剧名家陈巧茹的弟子。

小孩哥、小孩姐带着大师原创的川剧剧目,走上了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舞台,拜师学艺终下山。这个秋天,在这个代表少儿戏曲艺术最高水平的舞台,四川摘得12朵“小梅花”,300多年历史的“老古董”再次长出“新苗”。

你可以永远相信老祖宗的审美。在“振兴川剧”走过的40多个年头里,川剧的文化审美得到延续,创新的表达长在了年轻人的审美点上,每每出现总能硬控网友。

2024年11月1日至5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德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四川省第七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决赛将在德阳市举行。优秀青年川剧人才的同场竞技,必将狠狠吸一波年轻“剧粉”。

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川剧基因”觉醒,他们走进剧场,让川剧有人演、有人看。如今,这四方江湖,“10后”也入场了。
图片

川剧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以“江湖艺人”拜师收徒传承下来的。正因如此,川剧演员常常自称为“守艺人”。如今的“守艺人”早已不孤单。

四川捧回的12朵“小梅花”,仅有2朵来自专业组,声动梨园的小演员中,更多的是来自普通中小学校的学生,有的学习川剧表演只有半年。从一个小戏痴,到一群小戏痴,背后是从学校到家庭、从政府到社会的齐心协力。

倒不必说学习川剧必须下一番功夫,但初出茅庐的小孩哥拜师名角大师,这样的画面不仅很有传奇色彩,也一定会让小孩哥坚定不移。今年3月,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陈巧茹将工作室落在了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这是位于成都市成华区的一所公立学校,2018年成功创建成都市川剧艺术特色学校。

图片
陈巧茹演出川剧《别洞观景》选段 图据川观新闻

有名角大师的“传帮带”,何愁技艺不入门。川剧名家下沉基层、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川剧、爱上川剧。工作室落成,视陈巧茹为偶像的小粉丝,有了学习的机会和舞台,一招一式练得有板有眼,一个川剧艺术传承少年班就此形成。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肖德美也曾走进四川多所学校,或讲述川剧的悠久历史,或带领学生感受川剧表演艺术绝技,或分享“台下十年功”的心得体会。

川剧的音乐之美、行当之美、身段身韵之美曾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来到成都市温江区庆丰街小学,历史的厚重感在川剧民间艺术家钟家荣的演绎下具象化。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川剧艺术进校园的展现也不尽相同。小学了解传统、唯美的川剧脸谱,中学观赏戏曲的艺术和历史,大学则是侧重思想性和艺术性。川剧艺术家身体力行地坚守推广,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川剧的魅力。

有人在,川剧的魂就在,传承和发展的动力、能量就在。


图片

在文化娱乐方式愈发多元的当下,年轻的“10后”爱上古老的川剧并不难。不断寻求艺术创作突破的川剧,总是用与时俱进的方式长在“10后”的审美点上。“小梅花”的出圈,再次彰显了川剧的魅力,向世人证明“蜀戏冠天下”并非浪得虚名。

由陈巧茹创作、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川剧艺术传承少年班的小演员们演绎的《梦回百戏图》是四川12朵“小梅花”之一。该剧取材于汉画像砖《宴饮乐舞百戏图》,从一个小学生穿越到古代说起,巧妙借用“时空穿越”这一奇妙手法,让学生亲历古代宴饮乐舞盛会,也让古人观看新时代的文化演出形式。

图片

原创川剧校园剧《梦回百戏图》 图据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


同是“小梅花”的《苏门教子》,是由眉山市仁寿县鳌峰小学校原创的一部新编少儿川剧。剧中讲述少年苏轼在与小伙伴玩耍时,因弃石折枝的行为被父母亲教导,明白做人需存宽厚仁爱之心的道理。该剧融合现代表演风格,让苏门家风家训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动人的讲述与聆听。

让泸州第二次摘得“小梅花”殊荣的作品,是泸州市忠山学校编排的原创现代川剧《蝶·别》。12 名小演员以川剧独特的表演形式,演绎杨开慧烈士和毛岸英狱中诀别故事,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心有信仰、宁死不屈的革命意志。其中的唱腔设计更是生动独特,让学生在共鸣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故事并非老生常谈,新时代的川剧把历史与传统结合起来,融入了更多的当代人文情怀、正向价值观和时代精神,让更多青少年从中汲取力量。表达方式上,川剧能与时尚潮流文化擦出火花,与现代舞、意大利歌剧、流行音乐等均能实现跨界融合,川剧“潮”范十足。

图片

曾几何时,川剧观众多是喝着盖碗茶的“资深票友”。如今,观看川剧表演的观众席上也有了爆米花。越来越多的“00后”“10后”走进剧场看表演。小孩哥、小孩姐们爱上川剧,还与川剧传播方式的革新分不开。

位于成都的民间剧团三花川剧团曾一度濒临倒闭,互联网带来的流量改写了剧团的命运。这个小剧场里,多了许多通过网络了解川剧的年轻人,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变脸、吐火、滚灯等绝活连番登台的同时,高举手机记录精彩,再分享至网络平台,让世人一同见证川剧的魅力。

为了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看戏,川剧的传播路径也在不断创新和拓展。B站上,学川剧的年轻人用短视频记录练功日常,分享的川剧绝技更是硬控网友;抖音平台,各大民间剧团的精彩演出成了流量密码,这“泼天富贵”终于轮到川剧表演。网络把川剧的种子撒向更多角落,源源不断的观众因此走进剧场认识川剧、了解川剧、爱上川剧。

还有与数字技术的多种跨界融合,让人感受到川剧水灵灵的生命力。成都市首届“蜀戏冠天下”川剧晚会,全息投影之下,3000年古蜀文明穿越时空,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的金面具与川剧变脸绝活之间的文化脉络历历在目,巨大的全息金面具与川剧脸谱让观众的震撼溢出屏幕。

今年9月,《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开始正式实施,让川剧保护传承有法可依;为了培育优秀少儿戏曲演员和剧目,四川制定出台了《四川省少儿戏曲人才培养“小梅花计划”实施办法》,推动川剧人才梯队建设。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与戏曲艺术,“小梅花”的荣光无疑是对川剧传承的重要褒奖。

只要传承在,基因就在。川剧世界里,永远有鲜衣怒马的少年郎踏入,他们会在经历种种磨砺后登顶,续写新的故事与篇章。

图片

撰文/秦怡
编辑/郭书琼 梁庆 责编/谢梦 审核/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