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守初心 强“四力” 助发展

守初心 强“四力” 助发展|探访产业园的“无声世界”,他们用心编织新生活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5日 11:40

在四川省级临江新区南充市西充县片区的多扶产业园,有一群特别的工人,他们在“无声世界”里,学本领、练技术。这里,就是他们的“梦工厂”。

11月14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鑫泰欣服装厂,这里的生产线上,机器飞速运转,工人们在流水线上赶制订单。

“来这里一个多月,大家对我很好,在这里我很开心。”按下这段文字,19岁的李晶凤抬起头,对不远处的工友们,露出大大的笑容。

入职刚满一个月的她,在技术组长的倾囊相授下,她已逐渐掌握了相对专业的缝纫技术。

19岁的李晶凤

有信心做得更快更好

14日下午3点,南充市西充县多扶工业园鑫泰欣服装厂,一片忙碌。4条生产线火力全开,智慧屏上记录着目标产量和订单交付倒计时。

D组倒数第二排工位上,穿着黑色卫衣的李晶凤,戴着眼镜,扎着小马尾,坐在缝纫机前。走线、缝制等系列操作,不到一会儿工夫,身边就摞起一沓红色的成品。

19岁的李晶凤,是“无声工位”上的新人。(摄影:谢杰)

“她现在做的是接袖口贴,不难,但是对速度要求高。”鑫泰欣服装厂负责人左朝全介绍,李晶凤是一名聋哑女孩,10月14日来到公司入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已经能很好完成工作任务。”

“听不见这些机器声音,我可以靠手、靠眼睛、靠感觉。”李晶凤在记事本上介绍道。

采访中,记者用手机输入文字和李晶凤交流。李晶凤表示,目前正在做的是第28工序环节,已经做了60多件,“有信心以后会做得更快更好”。

封面新闻记者(右)在工厂通过手写对话,采访李晶凤。

“虽然不能直接对话,但有支援的手语老师,大家还能用手机打字或者写字。你看,她工位旁就放着纸和笔。”左朝全说,李晶凤活泼爱笑,大家都很喜欢她。

“无声工位”上

有位47岁的“产能标兵”

这样“无声工位”,在鑫泰欣服装厂不只1个。

23岁的小龙,在D组;19岁的小志,在C组;19岁的小诗,在B组。还有来自广安岳池的小石……

鑫泰欣服装厂里,技术能手正在指导“特殊工友”小石做定位操作。(摄影:谢杰)

他们,年龄都不大,有男有女,都是聋哑人,也是流水线上的一名普通工人。在服装厂嘈杂的工作环境中,他们没有语言交流;但抬起头,脸上有笑容,眼里散发着青年人充满希望的光芒。

和这些年轻工友不同,今年47岁的汪素梅,是另一种劳动模样。

听不见、说不出的汪素梅,不识字。在鑫泰欣服装厂做了六七年,勤快爱学能吃苦,现在是服装厂的“产能标兵”。

汪素梅安静地在工位上,手里的活又快又好。(摄影:谢杰)

10月她的实发工资4800多元。据身边工友透露,全勤的月度里,她还能拿得更高,7月份曾拿到过5700多元。

指尖飞速操作,安静的工位、环环相扣的流水线上,她的收入,也支撑着自己的小家越过越好。

“汪素梅、李晶凤这样的‘特殊工友’,刚开始沟通肯定是最大的难题。”左朝全以常见的套里布定位工序举了个例子。里布怎么套快速整齐,定位如何打一目了然,交给下一个工位程序怎么递交对方能拿到就开工……这些都要靠老师傅教,大家也很愿意教。

左朝全介绍,现在工厂150多人,大家都很习惯这样一群特别的“工友”。“连食堂师傅都会几个简单的手语,更多时候,笑容就是最好的沟通。”

背后:校企合作奏响就业新篇章

这些“无声工位”背后,是怎样的故事?

四川鑫泰欣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左朝全,是当地返乡下乡创业带头人。2019年回到老家西充做服装产业,业务量大,便将一些缝纽扣、剪线毛的活,分给附近贫困家庭或学生。

“当时接触过我们外派活的一位邓洋老师,后来去了南充市特殊教育学校,给学生娃找实习基地时,就联系我,希望把学生们送来实习锻炼。”

左朝全毫不犹豫接收了这些特殊的学生。2019年开始,6年来,每年都有一批特教校的聋哑学生来实习。有些实习后,留在了厂里,成为正式工。

“这些工友,我们都是按照社会招聘待遇一样,哪怕前三个月学徒期,每个月也有2200元的保底工资。”左朝全介绍,这些特殊工友在厂里,生活上受照顾,但工作标准并不降低,只要勤奋肯学,就能练技术,挣工资。

“鑫泰欣服装厂里那几个年轻工人,都是服装设计和工艺专业的聋哑学生。”南充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邓洋介绍,每年实习季,学校都会联系校企合作单位,给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

为了让学生更好适应,会手语的老师们还会全程跟岗,当翻译、当教练。“最近几年,每年都有10多名学生,毕业后,在四川成都、南充,广东深圳等地进服装企业,企业也很愿意接受他们。”

“从我们回访来看,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默默工作,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邓洋说。


编辑:汪静

责编:刘健

审核:朱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