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南,巍峨的龙肘山下,有一个小山村,面积不大,但风光独特、景色优美。更为神奇的是,这个1800多名傈僳族群众聚居的山寨,有着5项省级非遗项目,这在四川乃至全国并不多见,这个山村就是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
王禹豪/摄影
天刚微亮,“吱”的一声开门声,打破了村寨的寂静。一个面带笑容的傈僳族妇女走出房门,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生火、烧水、打扫卫生、准备食材……忙而不乱、忙而有序,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这名傈僳族妇女名叫张华美,是山寨里傈家餐饮农家乐老板。从一名贫困群众到甩掉贫困帽子,从不善于和外界交流到能用普通话介绍景点的解说员,从村里第一个办起农家乐到成为村里的妇女带头人,她用了九年时间。
傈僳族是一个一步跨千年的民族。在2017年以前,新山村交通闭塞,只有一条泥泞不堪的土路通往外界。收入捉襟见肘,吃的是土豆和玉米,住的是茅草房、土坯房,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474人,是有名的省级贫困村。
张华美一家是124户贫困户之一,家里上有婆婆,下有儿子,土坯房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买点日用品的钱也要东拼西凑。2014年,张华美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改变贫困现状需要党和政府的脱贫攻坚好政策,更需要一家人的苦干实干。为了增加收入,不服输的张华美和丈夫离开山寨,远到江苏打工维持家中开销。在各级的共同帮扶和自身努力下,2015年底,张华美一家实现了脱贫目标。
脱贫并不意味着一家人生活的彻底改变。转机出现在2016年,这一年,米易县委、县政府决定利用新山村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傈僳族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条长12.6公里的通村水泥公路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山寨大门,新建的阿考广场和傈僳族祖居圣地民俗博物馆,让新山村开始进入外界的视野,来这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游客逐渐增多。远在外地、每天都在思念家乡的张华美夫妇,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会,毅然辞职回家,利用自家小院,开始筹办农家乐。
办农家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不善和外界交流、没有经营经验的张华美夫妇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起初,张华美的农家乐只能卖一些烤土豆、凉粉、凉面,小打小闹,客人有限,收入也有限。但张华美并没有气馁,心里揣着一定要把农家乐办好的想法,主动和游客交流,积极学习山外农家乐的经营之道。几番下来,终于想到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自家的农家乐一定要有傈僳族特色,傈僳族簸箕宴、傈僳族铜火锅孕育而生。两道美食一经面世,立即引来了众多游客的关注和好评,来农家乐品尝傈僳族特色餐饮的客人越来越多。忙得停不下脚步的张华美笑着告诉记者:“每天都有客人,一天最多有10多桌,忙得不得了。收入嘛,不告诉你,这是秘密。”
有“秘密”的张华美,现在的每一天都是幸福和快乐着。和她一样,怀揣“秘密”的还有这里的傈僳族群众。新山村2017年实现整体脱贫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傈僳族群众开始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大家有的开农家乐、有的办民宿、有的做直播、有的参加村里的表演队、有的出售傈僳族手工艺品,山寨里每一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2023年,新山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4年的4倍多。
如今的新山村,有国家AAAA级风景区,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天府旅游名村。担任景点解说的张华美,带着游客徜徉其中,倍感骄傲、倍感自豪。
一条康庄道,坦途奔共富。在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中,米易县委、县政府把米易傈僳梯田景区、金杯半山·米易太阳谷康养度假区、颛顼龙洞景区这三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作为发展旅游康养产业重点项目进行打造,这让张华美对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她说:“S465道路改造,修的就是一条共富路,这条宽阔美丽的道路,一定会带领我们傈僳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现在的张华美,是新山村村委会副主任、村妇联主席,除了管好小家,她还要管好“大家”。让全村的傈僳族群众都富裕起来,是她给自己定的新目标。
张华美的故事还在继续。如今的新山村犹如一只破茧之蝶,翩跹起舞、展翅翱翔,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傈僳族儿女前行的脚步铿锵有力。
信息来源:天府融媒联合体
编辑:章怀安
责编:刘健
审核:朱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