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这个岗位只招男性。”“你是什么星座?”“你们学校是211吗?”性别歧视、体貌歧视、地域歧视、学历歧视……隐蔽的就业歧视,像无形的手,紧紧地扼住了求职者的喉咙。不仅公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还破坏就业公平。日前,教育部出手,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严禁校园招聘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有了政策护航,反观就业者,切勿因急于求职而陷入自我怀疑。既要练好内功,也要对隐蔽的就业歧视说不。隐蔽的就业歧视,任何“触发条件”都能成为缘由。一些用人单位借助人工智能,对毕业生“贴标签”。刚投递简历,邮箱便收到120道的性格测试题,完成才能继续“打怪”,测试结果一出i人直接“一键筛除”。更有甚者,广州一公司在招聘要求上注明“属狗的求职者勿投递,抱歉”,原来老板属龙,“怕引发龙狗争斗”,让人哑然。标签之外,歧视这个“筐”不断变形、扩大,职场上甚至有“个人填报的信息栏目越精细,歧视的标签就会越多”的说法。片面和偏见就是根源。上个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开通报了一批典型案件,上海一家公司被罚款5000元,因为该公司备注“××地已满”“××、××地免”等字样,对特定户籍的劳动者进行限制,侵害了平等就业权益。以“不能出差”为由,孕期女职工试用期“被炒”;强制员工休病假,公司变相逼迫“肝功能不全”员工辞职。损害被歧视者的权益和尊严,也阻碍公平与进步。贴上标签,被拒理由五花八门。号称“金九银十”的应届生招聘就业季刚过,一些企业在招聘需求中写明不招录“本科双非”(非985和211院校)毕业的学生。就算走到面试环节,当面试官得知求职者为“本科双非”,便匆匆结束面试,再无下文。歧视之端,暴露企业的“傲慢与偏见”。将就业问题简单归因,甚至仅仅看学生的毕业院校,就“一棒子打死一群人”,既缺乏科学依据,也是对教育体系的深度误解。成熟的用人单位应该建设更加多元、公平、包容的职场环境。目前,山东已有多市在基层公务员录用公告中规定“部分岗位年龄调整到40周岁,特别优秀者可放宽到45岁以下”。一家单位招了个37岁的程序员,业务超级能打,一个人能顶一个团队,让老板顿觉捡了个大便宜。反对就业歧视,相关法律法规一直在“保驾护航”。《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今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部署24条举措,其中就包括要消除性别、年龄就业歧视,保障平等就业权利。学校的就业指导不能只停留在内容简单的泛化阶段。中国矿业大学近期举办了5场精准求职训练营,涉及秋招简历、面试、名企求职训练营、简历团辅和面试团辅等。西南石油大学的梦溪职业生涯咨询工作室,每周持续为同学们开展个体咨询。沈阳药科大学邀请校友结合工作经验为同学们指点迷津。对终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打铁还需自身硬。《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56%的大学生每日手机使用时长超8个小时。今年9月19日,世界著名当代摄影艺术家史蒂芬·肖尔在北京某高校作报告,因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听众从头到尾刷手机而愤然离席。数字时代,只有严格自律,才能在“芯”与“心”的比拼中,让用人单位刮目相看。毕业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人生是旷野,却也有着无形的竞技场,那些打不败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隐蔽的就业歧视有哪些?求职者如何突破?评论区聊一聊~
信息来源:天府融媒联合体
编辑:章怀安
责编:刘健
审核:朱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