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巴中市巴州区枣林镇青南村依然碧翠如春,偏居一隅的第三居民小组前邻巴河背靠青山。冬日暖阳让薄雾逐渐散开,一幢幢隐藏在果园和菜地中的居民小楼慢慢显露出来。这些样式媲美别墅的农家房屋,绝大部分是过去一年间新建的。
村民新建的别墅。
青南村三组到巴城中心城区约15公里、到枣林镇街道直线距离约2公里。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地理位置,让村里外出的人们选择了回家修新房。这样的变化,来自新修的公路——这段约5公里的通组路,从形式到内涵都非常特殊。
特别的公路:
高架桥下的“路中路”
从巴城沿G244国道北行约8公里,驶过横跨巴河的哨鸭子大桥后,向右驶入一条支道,一个360度的急转后穿越哨鸭子大桥桥洞,到了一条紧邻巴河的公路。初次来这里的人,看到这条公路会非常惊讶。
这条通组公路紧邻巴河,并且处于成巴高速和银昆高速相交的枣林互通下方。全长约5公里的路段,绝大部分路段在高速公路下方,形成“路中有路”的场景。头顶是高速公路路面,两侧是高速公路巨大的支撑墩。由于线路走向和高速路完全一致,所以路面十分平整。行驶几分钟从高速公路的桥墩下钻出后,一个漂亮的小山村就出现在眼前。这里,就是枣林镇青南村第三居民小组。
69岁的居民李光举正在院子里溜达,乐呵呵的,看起来很惬意。“从这条路修通近一年来,我心情一直很高兴。”李光举说,儿子在老家新修了房子,同在本组的女婿的新房刚刚建好。一直在外发展的孩子们过年肯定会驾车回来,想起那种热闹场面,就让李光举高兴不已。
子女在外地发展,自己在巴城当水电工。早在十几年前,李光举就在巴城的西湖名都小区买了房,子女们后来也买了私家车。“城里有房、家里有车,这样的‘配置’在青南村三组很常见。”村委会主任张全成介绍,这里很多人到外地或者巴城务工,经济较为殷实。由于邻近巴城主城区,九成以上的居民在巴城买了房。近一年来,离开城市回家乡修房子成为“潮流”。
11月19日,记者站在半山腰举目望去,样式别致的居民小楼散落各处,粗略一数有十几幢新修的小楼,还有几处新房正在建设中。而在一年前,这里的100余户、400余名居民,想的是如何逃离家乡。
“难产”的公路:
多重难题叠加
当地村干部最怕每年春节,大量外出的村民回家了,第三组的人肯定会堵门问那个问了几十年的问题:好久修路?
“路不通,我们这里成了死角。”李光举说,三组所处的位置在巴河边一座山的一侧,当该村的其他居民小组都通了公路时、当巴中的第一条铁路从这里经过时、当看着山脚高速公路和河对岸国道上车辆飞驰时,这里的居民还在采用老式的渡船方式,到了河对面的公路上,再乘车去巴城或者步行去枣林场镇。在漫长的时光中,过河的渡船费从1分、5分、1角涨到2元,是居民外出的唯一通道。后来渡船上岸后,大家外出更不方便了,幸好下游5公里处的哨鸭子大桥不久后建成,居民于是沿土路步行5公里到大桥横穿巴河,又折返几公里到枣林场镇。直线2公里的距离,一次往返超过20公里。当地身家殷实的村民,即便买了私家车也开不回家,只能停在场镇上,再步行回家。
三组位置非常特殊,翻山修路根本不可能,要跨越约200米宽、30米深的巴河,花数千万元修桥也不现实。唯一的可能就是沿着河边修一条到哨鸭子大桥的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枣林枢纽的建设,让居民看到了希望。
银昆高速公路巴中至南江段在2014年开通,修建高速公路留下了便道,为三组的居民提供了天然的路基。虽然只是一条只能通到村口的土坯路,但让大部分居民有了运输大件物资的可能。化肥、砂石等在路的尽头卸货,居民再雇人背回家。运输费和人工费相加,三组居民修房的砂石、砖块费用要比其他地方贵一倍。所有居民都认为,将这条路硬化了就方便了。
难题随之而来。要利用施工便道在高速公路的桥墩间甚至桥墩下硬化一条道路,涉及路权的归属问题。在高速公路修建之初,这些土地就已经被征迁,产权归属于高速公路管理处,村、镇、巴州区等都无权干涉,并且在高速公路下方的桥墩间修路行车,涉及道路安全问题,如果桥墩受到损坏,引发的严重后果难以承担。
顺心的公路:
6公里道路“拽”回400名游子
挂包该村的枣林镇副镇长赵亚平介绍,去年初,在巴州区委、区政府支持下,他和青南村村委反复找律师咨询,和高速公路管理方协调近一个月,最终在安全、归属等方面达成一致。枣林镇向高速公路管理方做出安全保证,高速公路管理方同意授权将原便道硬化,方便三组400余名居民出行——这条特别的公路,其协商建设过程,在今年3月被央视法治栏目专题报道。
资金来源又成了新难题,每公里30万元标准、总共近150万元的拨付资金,还有70余万元的资金缺口。村两委经过商讨,提出了“众筹+捐款”的方式解决余下资金问题,即按照三组现有人口,按照每人400元的标准众筹,余下的资金缺口自愿捐款。
消息传开,这个近百户的小组有50多户居民捐款。居民张永沛捐款20万元,最少的捐款也是1000元,总计捐款56.14万元。居民雷长兴捐水泥35吨、路灯8盏。“我当然不能落后,捐了二万三。”李光举说,这是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必须全力支持。
去年春节前,三组的硬化道路通车了。连同上山的入户路,这条路长6公里,被命名为“清河公路”。入村路口的路碑上,刻着所有捐资、捐物居民的名字,同时铭刻着:青南三组世代繁衍,苦于高山矗立、巴河隔断、四面受阻……修路通衢,民心所向。不忘党恩,共促振兴。
“不管出去务工还是办企业,我们的身份是农民。农民就离不开土地,老了要回自己的家守好一亩三分地。”李光举说,得知要修路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给儿子、女婿说准备回家修新房。如今路通了、儿女的新房建好了,每幢房的材料运费比以前省了近10万元。
“路通了,群众的怨气没有了,三组的各项事儿全通了。”张全成说,大家忙着回家修新房,多年没回家的年轻人开着车回来了,嫁出去多年的女儿回来了。如今村里的新房一幢比一幢漂亮,果蔬种植初具规模。很多居民平时住在巴城,周末回村里度假……即将消亡的小山村,一下子“活”了过来。
编辑:汪静
责编:刘健
审核:朱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