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文化中国行

春节申遗,总有一天你要回家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6日 18:09


图片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

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又多了一个响亮的中国符号。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一根无形的线,总能牵引亿万中国人朝着一个叫“家”的方向奔去。每年,海外华人、异乡游子,跨千山、涉万水……90亿人次忙碌的春运,足可见春节在华人心中的分量。

那份欢庆、喜悦、情感和共鸣,究竟何来?

是时候让世界人民共享这个宝藏了。

图片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这个凝练的标题,点明了春节的缘起——从历史中走来,在实践中传承。

春节的起源,绕不开一个四川人——落下闳。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四川阆中人落下闳编制《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确立以孟春正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从此,不仅神州有了春节,世界天文学领域也多了一颗“灿烂的星座”。在春节申遗的材料中,紫金山天文台格外亮眼——每年春节的具体日期,都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采用北京时间为标准计算公布。

春节虽然人文色彩浓厚,但其日期具有科学性和规律性。

“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春节得以固定,农耕文明也四时有序,精准的时令指南下,五谷丰登、忙闲有序,传统文化有了传承的土壤。

春节,源于劳动的犒赏,源于那个叫“家”的地方。农闲未过,播种将来。在这迎四季之首、播种希望的日子里,一个个小家庭终于有机会,通过年的仪式感,犒赏过去、祈福未来。贴春联、熏腊肠、吃饺子、放鞭炮、守年夜、拜大年……那份吃到肚子里香甜的“妈妈味道”、那份难以忘怀的幸福氛围,就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原汁原味的“年味”。

图片

春节不仅是家庭记忆,更是民族记忆。它发源于“归家团圆”的文化根脉,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共同寄予了深厚感情,这也是非遗评审注重的要点之一。

在本次春节申遗成功的申报书中,来自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活动和民俗,共同勾勒出春节的模样。

大江南北在这一天,消弭了“豆腐脑的咸甜之争”,忽略了“元宵还是吃汤圆”。四川绵竹木版年画又一次张贴上门,重庆的“铜梁龙”开始“翻滚”“绞缠”“穿插”“窜跃”,歙县鱼灯一东一南遥遥相对,广东醒狮在梅花桩上翻腾跳跃……大家都展现出同一种朴素的情怀。

春节不只有汉族人民的情感,在多民族共居的中国,春节融汇着整体的记忆。聚居于青海的土族,在春节里加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卜日热”转盘秋千;蒙古族也要“庆小年”“度除夕”“迎初一”“闹十五”,当萨满“祭火”照亮蒙古族同胞的脸庞,“和而不同”有了具象的答案。

图片

春节何来?春节或许来自“人类性”的世界共鸣,申遗成功放大了这种共鸣。

随着中国文化“朋友圈”不断扩容,近年来中国春节已经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官方身份”。联合国也在2023年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让会议和活动在当天尽量“绕道而行”。发一条农历新年祝词,更是成了一些国家政要、国际机构领导人的“固定活动”。

中国“春假”走向世界,背后是中华春节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加入欢度春节的行列中,中国新年,已经成为一场世界狂欢。

被看见才能走出去。如今,春节成为世界非遗,则是一个让更多人看到的契机。作为世界非遗,春节的影响力将因为“人类性价值”而提高。

被了解才能被热爱。舞龙舞狮看灯会,灯笼窗花年夜饭,南方的盆菜、北方的饺子,人们总是会被美好的事物感动。春节申遗成功,不仅完成了对于全球近五分之一人口的情感梳理,也给予了和平、和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展示的出口。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被看见”进阶到“被了解”“被热爱”的台阶。

当“Gung Hay Fat Choy”(恭喜发财)已经成为英语词汇,当舞龙舞狮的队伍里不光只是中国面孔时,我们可以再一次确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春节在哪里,根就在哪里。

图片


本期话题

春节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最喜欢的春节习俗是什么?评论区聊聊~


撰文/闫雯雯 刘志杰 刘可欣

编辑/ 郭书琼 责编/谢梦 审核/姜明

信息来源:天府融媒联合体

编辑:章怀安

责编:刘健

审核:朱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