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民 生

不能忘却,不敢忘却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3日 22:00

图片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留下人类文明史上至为黑暗的一页。

从2014年起,我国以国家层面立法的形式,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年是第十一个国家公祭日。

山河已无恙,前事未敢忘。今天,举国上下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是为了铭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更是为了宣示我们对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信心。

图片

这是一段不能忘、更不敢忘的历史。

有学者估算,如果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手连接起来,足有320多公里长。侵略者的残暴,罄竹难书;死难者的凄惨,天地同悲。

如今,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32人。但中华儿女对于这段苦难、屈辱的历史,却从未敢忘却。

图片
截至发稿时,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32人(图中彩色肖像者)图据新华社

这段悲怆的家国记忆、世界记忆,被一代又一代人接续书写。惨案发生87年来,人们正通过海量书籍、口述、数字影像资料,让世界看到、听到历史的悲怆。截至目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各类藏品总量超过19.4万件(套)。

更多的新证被添加进来,实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滔天罪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日前又新征集到一批文物史料,包括侵华日军第十三师团士兵西条荣策的战时日记、1937年侵华日军攻占南京等地的照片集等。在这之前,还有不少新证浮出。查尔斯·里格斯当年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他曾在家信中多处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一项一项的罪证,早已把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暴行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铭记山河曾被践踏、落后就会挨打,让人们相信,真相从未离开,也不会离开。

图片
南京大屠杀再添铁证:侵华日军第二碇泊场(即南京碇泊场)司令部职员的合影 图据新华社

图片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身处和平繁荣的今日中国,山河日新,国力日强,但历史的伤痛万不能忘。

2014年12月13日,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视角从历史转向当下,有两种情绪尤其值得今天的国人加以警惕:

极端的“仇日”情绪无助于为死难的同胞伸张正义,反而会破坏民族复兴的外部环境。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应当被清算、被公开,但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已成为中日两国和两国人民共识的当下,一些人严重的“仇日”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极端行为,显然与时代的大势相悖。我们看待今日的日本,既要铭记历史,更应当着眼未来。睦邻友好所带来的和平与发展,最终受益的是两国人民。

与极端的“仇日”相反,走向历史虚无主义的“精日”行为同样不可取。诋毁抗日英雄、穿着二战时期的日本军装拍照、穿着和服逛南京雨花台、到日本靖国神社参拜……近年来,一些人的“精日”行为屡屡引发全网批评,他们不仅伤害民族感情,也挑战了民族底线。种种“精日”行为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分人对近代历史的无知,以及对曾遭受苦难的同胞的冷漠。

今天的中国,早已改变了积贫积弱的面貌,我们有足够的底气,以更加自尊自信的姿态,驱散“仇日”与“精日”的幽灵。

图片
2024年12月1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现场 摄影/新华社记者 毛俊

图片

以国之名,遥祭历史。

纪念,就是要铭记所有为中华民族作出卓著贡献的英雄烈士。“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今日的悼念,是为了发扬英雄烈士的精神,汲取向上的力量,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纪念,是为了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国破家亡胞死之痛,让心灵颤抖,让来者清醒。唯有记住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唯有在生命不可承受之痛里,才能更好地保持警醒,懂得居安思危,明白发展才能自强。也唯有建设一个更加强大、更加文明、更加现代的中国,才是对死难同胞的最好慰藉,也才能让民族复兴的梦想点亮每一位中华儿女。

纪念,是要致敬人们对和平的坚守。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才能永续。沉痛的历史,提醒人们要珍惜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安宁。秉持“协和万邦”的理念,中国将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警醒的鸣笛呜呜作响。这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死难同胞的缅怀,是对和平的坚定捍卫。只有记得、懂得,才能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图片

【本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撰文/边钰  成博
编辑/ 郭书琼 梁庆 责编/谢梦 审核/姜明

编辑:袁萌

责编:刘健

审核:朱朝宁